“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
对母亲河黄河的“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山东考察,来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
“我们这里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繁殖地,去年以来还新发现了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这些年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湿地修复,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到这里来的游客多吗?”总书记问。
“最多的时候年游客量60万,我们限定了每天最大游客量。”当地负责人答道。
“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总书记嘱咐当地负责同志。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投入保护修复资金13.6亿元,连通水系241公里,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治理互花米草,建成科学生态补水体系,为鸟类打造理想家园,大美湿地尽显生机。
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及黄河上中下游。在三江源头,总书记反复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在甘肃,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宁夏,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任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各地以保护为红线,为黄河“治病”,母亲河日渐恢复生机活力。
2024年7月10日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拍摄的祁连山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祁连山,我国西部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但曾经过度无序开发,让这里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负重超载,山体破坏、植被剥离,给祁连山留下了沉重的创伤。
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整改。2017年,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央督察组还就此开展了专项督察,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督察情况汇报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中央的要求落实了没有?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得怎么样?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前来“验收”。总书记深入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考察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实地了解马场改革发展和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
站在大草原,远眺祁连山,总书记现场听取了甘肃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
114宗矿业权全部退出,部分水电站实现关停,核心区居民全部撤出……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下,祁连山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一度伤痕累累的祁连山恢复往日的美丽。
人们在大理市洱海边的生态廊道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高原明珠洱海,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是大理人的“母亲湖”。
20世纪80年代起,洱海水质急速下降,从贫营养状态转向富营养状态,曾两次暴发蓝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来到洱海边,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在和当地干部合影后,习近平总书记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当地准备了几杯水样,其中就有一杯来自总书记一直关心的洱海。当年,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由抢救性治理转为保护性治理。
如今,苍山洱海风光更加绮丽,环洱海而建的生态廊道着力将洱海湖滨带恢复到天然状态,湖滩、湿地“失而复得”。2023年底,洱海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位于宝鸡的秦岭太白山景区景色(2024年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
秦岭,中华祖脉。但曾经有人试图将“国家公园”变为“私家花园”,违建别墅如一块块疮疤,蚕食着秦岭山脚的绿色。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6次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切实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
然而,个别地方领导干部没有从政治上真正高度重视、切实真抓实改,形式主义走过场、官僚主义不作为,导致违建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整治。
“首先从政治纪律查起,彻底查处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的问题。”
党中央派出专项整治工作组入驻陕西,督促整改。2018年7月后,位于秦岭北麓西安境内的1100多栋违建别墅被依法拆除,多名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被立案调查。
“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秦岭腹地,实地了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情况。
看过全面复绿的别墅区图片,远眺生机盎然的秦岭,总书记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叮嘱领导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总书记告诫说:“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如今,在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大教训警示教育基地不时迎来参观者,这里记录了秦岭违建整治和生态修复全过程,警示人们牢牢记住秦岭违建这段历史,深刻吸取这个大教训。
策划:储学军
监制:车玉明 李志晖
统筹:万 方 王子晖 翁伟庆 杨昱
主笔:金佳绪 刘 淼
编辑:潘子荻 张芮绮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声明:内容来源网络,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